马墩古奇闻

梁观荣口述 曾进华、何月云整理 点击率:1746

    据传,白蕉镇马墩村先民,最早定居于竹篙岭西半山的“美女照镜”墓地南侧的烟管堂山窝里,现留有古房屋石基、茶地、茶树。
据《斗门县志》和《新会县志》记述,马墩村已有八百年历史,宋时的马墩是珠江口流域最早的村落之一,明朝时属新会潮居都管辖。
后来因陆地的变迁和耕种的便利,村民先后陆续迁至六乡的湴涌、南澳、马墩北围等地建村生息。

    马墩古村,于三百年前清朝时期最为鼎盛,在中山、新会等地名声远播,因三地人们的友好交往、通商贸易、社戏文化、婚姻等活动,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,仍有频繁往来。

    当年鼎盛的马墩竟有几千户人家,一万多人口,村舍座落于狮子头山脚下,北起礼树嘴至南边塘仔尾的庙侧,西边由鸭仔坑直到狮子头山脚,五六百亩平坡地全是泥墙或砖瓦屋。村中屠场肉档、鱼栏、山杂百货商铺、烟馆赌摊、酒楼、学堂、庙祠,应有尽有。

    因为西江是香港、澳门的主要交通水道,加上马墩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,马墩村如一个小盆地,只有布洲一道水口出入,便成为一个天然的优良避风港,一遇到天气有变,方圆百里的过往渔船、商船均进此避风,马墩的兴盛,与此不无关系。日本人入侵中国时,登陆布洲的军舰看到这种情形,向马墩村放了几炮,竟掉头改道而去,不敢贸然进村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,曾有小孩在大庙路旁草丛中拾到未炸的高射炮炮弹。

    何、梁、李为马墩的三大姓氏,移民前仍有“三家村”地名。三大姓中,何家人丁最为兴旺,自然也财大气粗,在村中可谓举足轻重,说一不二。村中兴盛了三百年的二圣宫庙就是何家举资牵头兴建的,建筑面积过千平方米。庙南边另有厨房一座,水井一口,井口用两块花岗石块打造拼成,庙后山坡栽有古榕树、沙壳树各一棵,要十多人才可合抱过来,参天蔽日,遥遥可见,可惜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“文革”时因破四旧,连同三十多尊菩萨神像,全数尽毁。

    为了永保何家大族的地位,何家还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名师堪舆新宅基地,扩充地盘,大兴土木,修建庙宇、祠堂、学堂,铺路架桥等工程。(上世纪七十年代,旧村仍有一段花岗岩条石铺成的路,由礼树嘴穿村而过,直至大庙门口。移民前庙门口过坑路上有一座由两条巨石搭建的石桥,每块条石十三四米,重达有十几吨,可行小汽车。)

    据传,是何家对风水先生的招待不周,还是酬劳出手欠大方之过,遭到大师的作弄,先锋庙与文武庙被倒过来建造,先锋庙被建于塘仔尾的坑边山上,文武庙却建于蒲鱼仔的河边,还在大村的南、北两头挖了两口大水塘。后来被一位热心的风水先生不意中一语道破玄机:留下“前塘后塘,家破人亡”的说法,让村民遗憾了几百年。

    说来也怪,近三四百年中,马墩村逐渐衰败破落,人们纷纷迁往珠海前山(罗姓)、中山三乡(梁、李、苏姓)、新会礼乐、江门、莲溪,近的迁往竹洲、布洲、孖湾等地,时间、人数已无法考证,因疾病、自然灾害、生育等各种因素,自然死亡的人数也不少,仅解放前二三十年间,住在黄泥塘山边的余家连片人家,全部死净的就有十九户之多。何家有钱的后人,于解放前有的分别去了香港、澳门、台湾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