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门十“不”怪

区达权撰文 点击率:2065

    斗门人杰地灵,山清水秀,珠江八大门,四道过斗门,冲积成的平原上大小河涌纵横交错;黄杨山雄踞境内,有“珠江门户第一峰”之称。斗门“黄杨八景”早已出名,但斗门十“不”怪则鲜为人知。

    一“不”怪,二“不”怪,小濠涌不小,大濠涌不大。大小濠涌是两条村庄,今均属斗门镇。小濠涌于明代正统初年立村,处虎跳门东岸一水流丰盈的溪边,又称濠溪,有五百多年历史。清光绪年间,该村有邝恩荣等六人考取了武进士。改革开放之后,在深圳、珠海、香港和澳门等地,都有经商的小濠涌人。美国华人参政先驱、参议员邝友良祖籍小濠涌。1992年,邝议员以八十五岁高龄率领孙辈远涉重洋回小濠涌寻根问祖。大濠涌在小濠涌西边,明弘治立村,同为侨乡。著名美籍华人作家黄运基和国民党元老、美国旧金山老报人黄华培都是大濠涌人。小濠涌有六七千人口,而大濠涌仅有三千人口,故有“小濠涌不小,大濠涌不大”之说。

    斗门三“不”怪,鸡嘴不小,天地人不大。“鸡嘴”本来很小,但斗门的“鸡嘴”是一条有几百人的村庄,毗邻新青工业园,实在不小。“天地人”应该最大,但斗门有一条村名为“天地人”,只有几百人口,实在不大。

    四“不”怪,北澳不在北,南澳不在南,五“不”怪,东澳不在东,六“不”怪,西埔不在西。北澳于清同治年立村,因在井岸北面一水澳旁边而得名,如今已城市化成为县城一部分。南澳于明末立村,在北澳以北,因村南有一水澳故名。南澳村民多为客家,有些外村人便称之为客家村。南北二澳,北澳村在南,南澳村在北,实为两怪。又斗门有一条东西向的工业走廊名珠峰大道,在这条大道北侧,东有西埔村,西有东澳村,两村原住村民均以周姓居多,据说是同一祖宗。东澳村明代洪武年间建立,是曾任古巴国中华总会馆主席的周一飞的故乡。西埔村清光绪年设立,村民世代农耕。改革开放以后,村民洗脚上田,西埔已然店铺林立,人气鼎旺,实在今非昔比。

    七“不”怪,八“不”怪,银潭不出银,黄金不产金。斗门区有“黄金”,但不产金子,而是一条渔民村,位于鸡蹄门水道西侧。从前是一片长满芦苇的荒滩,水鸟成群栖息,鸟蛋俯拾即是,一如黄金宝地,吸引大批渔民聚居,曰黄金涌。所产风鳝驰名省港澳,曾捕获四五十斤重一条的风鳝王出口,市价每斤二百多港元。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曾拍摄一部黄金风鳝的影片,令“黄金”名声更响。银潭是白蕉镇北部的一条村庄。清代道光年间立村,当时村前有一水潭平沏如镜,银光闪耀,村名遂取银潭,以前属于新会。银潭村曾以水稻高产、农民人均向国家上交粮食居粤省前列而闻名。

    九“不”怪,十“不”怪,斗门大桥不在斗门,南门大桥不在南门。斗门建县于1965年。因四面环水,当初,出入斗门均须摆渡,俨然是个孤岛。八十年代之后,斗门人民为了改变交通落后状况,在磨刀门水道上建成了第一座特大公路桥——斗门大桥,从而打开东面通往中山、广州、珠海、澳门的大门。然而,这座一千多米长的大桥并非建设在斗门县境内,而是架在同属中山市神湾镇的竹排沙和定溪之间。斗门大桥由斗门规划、建设和管理,从此结束了进出斗门必须摆渡的历史。

    斗门区北面的门户往昔是南门渡口,由此通往新会、江门、台山和粤西等地。继建成斗门大桥后,斗门人再接再厉,要把南门渡口变渡为桥,因而立项取名南门大桥。后因地质和别的原因,这座大桥的选址确定从南门渡口往下游移了几千米,也就是设在大濠涌西面的虎跳门水道上。这里东西两岸各有一座炮台山作依托,实为建桥的理想位置。南门大桥长为868米,桥形优美,东接黄杨大道,西通新会崖门,粤西沿海高速公路大桥与它并肩而立。

    再说南门大桥所借用其名的南门村,本来,顾名思义应在城邑之南,但这座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的望族名乡,却偏偏位于斗门土城之北。原来,南门村赵姓始祖、宋皇室的后裔赵隆(号晴峰)是从香山石岐南门迁来,时人惯称南门赵家。他们在城北立村,村名便借用过来索性叫南门村,以至把斗门西北门户的大桥也顺便取名南门大桥。如此,不知实情者,当然就会觉得奇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