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海鲈之乡”说海鲈

梁少华撰文、肖立忠摄影 点击率:3693

“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。”此乃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描写古代渔民江上钓鲈鱼的美丽诗篇,这种意境,过去的白蕉沿海到处可见。

    农闲时节,天蓝蓝,水绿绿,碧波荡漾的磨刀门河,叶叶轻舟星罗棋布。人们戴着渔民帽,拿着水烟竹,牵着钓鱼线,唱着咸水歌,一边慢慢漂流,一边等候鲈鱼上钩。此情此景,如诗如画,范仲淹也许还没经历过,不然,他的诗就要改写了。

    除了垂钓,白蕉人还用抛网、拖网等办法在湖边海面捕获鲈鱼。抛网的动作特别优美,通常要两人配合,有夫妻搭档、兄妹搭档、父子搭档、也有爷孙搭档。船头船尾各一人,船尾之人鼓双桨,船头之人操抛网。水乡人不仅眼睛厉害,嗅觉也灵敏,哪里鱼多鱼少,似乎用眼睛一扫,用鼻子一嗅,就会八九不离十。只要判断出鱼群的方位,船头的抛网者就会像练武一样先扎好马步,绳不离手,然后闭目深呼吸,接着像扔铁饼一样来一个360度的大旋转,抛网随即脱身而出,形成“铺天盖地”的水中包围圈,这时,船尾的人就用倒退划桨的办法把抛网拖至一段距离,然后让抛网者徐徐收网,再把网中的鱼解放于船舱之中。

    白蕉成为“海鲈之乡”还有巧合的历史依据:1976年,灯笼沙有一位姓高的村民在磨刀门海域捕获一条54公斤的白花巨鲈,但当时只卖得100多元。1991 年6月,国内多家媒体曾有一则引人注目的报道:白蕉镇灯笼村民陈林夫妇又在磨刀门海域捕获一条长2.1米,重74公斤的白花巨鲈,当即运往香港市场,以每公斤90元价格出售,共卖得人民币6660元。当地群众说,这个价位与民间的“六六大顺”相当吻合,而且这两条“海鲈王”都在白蕉沿海出现,意味着白蕉镇将来很有可能成为远近闻名的海鲈盛产区。

    白蕉镇不仅有丰富的咸淡水资源,而且有充足的地下水资源。既无工业废水污染,又有坚固的海堤防护。良好的生态环境既保证了白蕉海鲈生长的用水需要,又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的水质要求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,白蕉镇新沙村在省市水产养殖专家的论证和倡议下,大胆试养海鲈获得成功,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海鲈养殖示范基地。产品绝大部分外销到青岛、上海、北京、南韩、日本等国内外市场,成为珠海市农业一项引人瞩目的龙头产品 。

 

“海鲈之乡”说海鲈(肖立忠)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