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落应数八甲多

梁伟文搜集整理、梁振添摄影 点击率:2548

    八甲村位于斗门镇正南方,是斗门区自然村最多的行政村,辖下有排山、黄沙坑、田心村、牛湴塘、狮子头、田边村、新村仔、东兴里(合意寮)、汉坑、赤水坑旧村和赤水坑新村11个自然村。

    八甲在建国前辖下有21个自然村。1958年修建跃进水库(后改称乾务水库)时,岩石村、古井坑2个自然村被征用,村民多迁居到中山、珠海。1962年,安峩、碧塘、深氹、上申坑、王保、松山、斗门等自然村划归斗门行政村管辖。

    其实,追溯到更早的时候,八甲的自然村有据可查的就曾经有过16条湮灭了的自然村。这些村是:

    龙眼墩  原址在斗门自然村东约30多米。400多年前有邝姓10多户40余口居住。1958年,村民迷信风水,陆续迁居斗门自然村。该村随之荒废。

    油甘环  原址在松山村东南500米。400年前,有邝、叶两姓,共30多户,150余口人在此居住。因盗贼骚扰,无法安居,后陆续迁徙异地,该村1922年荒废。

村落应数八甲多(梁振添).jpg    乌石坑  距现安峩村南1公里许。300多年前,有邝姓、莫姓、刘姓约20多户100余口人定居。因受盗匪侵扰,村民纷纷迁走,至清朝末年荒废。

    岩石(孖口石)  原址现乾务水库库区内。500多年前立村,有蓝、刘、吴、欧等姓40多户200余口人居住。1958年因修建水库,全部村民搬迁珠海定居。

    古井坑  原址在现乾务水库库区内,与岩石村毗邻。500年前立村,有欧姓50多户200余口定居。1958年因修建水库,村民迁往中山居住。

    新松山  原址在王保村和松山村之间。300多年前立村,有温姓20多户80余口人定居,因受盗匪侵扰,陆续迁徙。1921年荒废。

    山猪园  原址在八甲新村仔背后。约400年前立村,有马姓10多户40余人定居,1923年因避盗匪掠夺而弃村迁走。

    长连埔  原址在八甲田边村对面。约400年前立村,有谭姓30多户200余口定居,1923年因村民不堪盗匪骚扰,陆续迁徙他乡而荒废。

    莲塘  原在八甲东兴里村背后。400年前立村,有廖姓20多户80余口定居在此。后因盗匪骚扰,陆续迁往东兴里村和珠海等地定居。1923年毁村。

    山嘴村  原址在八甲莲塘村对面。有邝姓10多户40余口定居,后因避盗匪,于1923年迁往斗门龙眼墩村定居。

    白沙岭  原在八甲莲塘村背后。400多年前立村,有卓姓10多户40余口定居在此。1923年因避盗匪骚扰而毁弃。

    南埔(南边埔)  原在八甲黄沙坑村对面。有许姓20多户100余口定居在此,因避盗匪,约于1923年迁至黄沙坑定居。

    八家老村(凤其)  原在新赤水坑对面。400多年前立村,有莫氏8户30余口定居在此。1923年盗贼抢劫,村落荒废。

    桂林村(鬼林)  原在斗门自然村东约500米处。约170年前立村,有邝姓20多户100余口人定居。1943年(民国三十二年)旱灾,村民及附近村民到其后山砍伐林木兑换粮食,山林被砍光。村民迷信风水,认为山无林不吉利,便纷纷迁徙他乡,村庄便被废弃。

    此外,还有火路和捱子石村(此2条村湮灭年份不详)也在湮灭之列。

    如此算来,当时的八甲就有35条自然村之多。

    现今八甲全村计有户籍人口3000余人。

    八甲村自然村多,姓氏也较多。主要姓氏有排山谭姓,汉坑吴姓,赤水坑莫姓,还有黄沙坑陈姓、东怀里张姓、狮子头龚姓、合意寮钟姓、牛湴糖罗姓、田边村李姓等10多个姓氏。其中:

    排山(斜排)谭氏  始祖应景,原籍湖南省衡州人氏,早年随父少怀到广东经商。1754年(清乾隆十九年)即落籍香山恭常都(即现珠海市前山镇)。1778年(清乾隆四十三年)应景之子权石公迁居斜排,生3子,后分3房。以后子孙繁衍至今。

    汉坑吴姓  始祖上颖公(又名智达),1744年(清乾隆九年)由惠州陆丰县迁来,后生7子,享年97岁,5代同堂,眼见孙32人、曾孙124人,玄孙3人。清廷准建“流芳百世”、“昇平应瑞”牌坊2座以资褒扬。道光二十年后,曰有之子孙先后前往白蕉黄猄门村(后改称小托村)发展;后子孙繁衍,有的分居金湾三灶等地定居。吴氏世次班派为:“立定扬名盛,家声克振兴”。

    赤水坑旧村莫姓  始祖旋祥,与弟旋卓、旋玉,约在1736年至1737年左右(清乾隆初年)从新会县北罗山迁来开村场,分3房,后子孙繁衍至今。

    赤水坑新村莫姓  始祖子高,原籍新会县。1751年(清乾隆十六年)由新会迁来,建赤水坑新村,分5房,后子孙繁衍至今。